其实本来想打三星的,因为拍的实在是太无聊了……前半段看的异常艰难。多出一星给丹布,被打那段之后的表演很好,以及最后自杀那个地方真的蛮震撼。
个人觉得这个自杀并不突兀,前面铺垫一大堆。从放走被冤枉的人开始,到和上司反抗(但是最后却屈服了),以及最后不忍心和别人一样将酒杯砸向男主的头,最后的独白更是一个flag。跟很多优秀的侦探一样,他聪明的同时会很佩服“罪犯”的一些手段和精神(这点从他分析“淘气鬼”的那段话就能看出来,还觉得这个“罪犯”非但不笨而且还聪明),所以到最后他其实是很敬佩男主的,更何况他说了,他看了全部的卡片,男女主心里的那种无法言语的反纳粹的精神已经慢慢的影响了他,他感受到了那18张没有交上去的卡片的力量,他感受到了“罪犯”的“美”,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己方对于无辜者的残忍,几方感受的叠加,造成了最后信仰的崩塌。最后的自杀,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故事一开始是顺序写的,但是我一开始以为是倒叙,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年轻战士,就那么一枪声响,就是倒在地上,长眠于世了。但是没想到他就是这样子的开头,然后接着写这个年轻战士的父母因为失去了他,而觉得活在世界上没有了意义,他们想做一些对这个世界上有意义的事情,就发生了之后的事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写卡片,想要唤醒民众的人性,然而最终200多张卡片只有18章没有,是主动上交给警署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不想牵连自己,只是做一个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但是最终还是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害死一个无辜的人的直接执行者,他就是那个警察,一个有文化的警察在所有的高官里面相当于是唯一一个还有一点文化,有人性的人,为了自保,枪杀了一个无辜的人,还把那一对失独的父母给抓起来了。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警察,他是唯一一个看完了200多张卡片的人,除了那是没有看到的,18张。最后一幕是警察把那200多张卡片从窗台往下丢,随着一阵枪声,他也离开了人世,然而,在然而那些片却从来没有停止过降落,这寓意着这种思想已经传播到人们之中去了,就是永远不会消失,不会因为现实的消失而消亡
2016柏林孤影 alone in Berlin
叙事平静,推进缓慢,有暗流涌动,演员表现出色。大概会有人觉得闷,因为电影台词不多,情节起伏也不大,没有反转。只是简单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一对失去独子的普通工人夫妻悲痛之下的觉醒,写了两百多张反战卡片偷偷放在城市的角落,想着也许有人能看到,即使最后他们知道那两百多张卡片里只有十八张没有交到警察手里。这种微弱的努力被丈夫称为一粒粒投进机器的沙子。一些沙粒不会让机器停下,但如果他不停投进去,机器总会停下来的。他们把希望寄托于二人步履不停,和有人看到卡片后的觉醒。丈夫说他想看那些拾起卡片的人的表情,于是冒险等在那里,害得妻子担心,也害得一个无辜人死亡。最后一次的冒险终于是让自己走向死亡了。
Emma 这次戏份不多,表现一如既往好。接到通知儿子死亡信件的悲痛不忍相信,事后恍惚迷茫,对丈夫的依赖担忧,最后法庭上和处决前的释然平和。大部分时候她是脆弱仓皇灰暗的,穿暗色的大衣,一个人走在街上,做着充满危险的事情,我暗暗替她担心下一秒一个警察冲出来就会拿枪抵着她的头。
像Emma 在采访中说的,夫妻二人是平和地走向死亡的,peaceful。她说人总有一死,peaceful是她所追求的。很偶尔她也流露出和丈夫的温情,那支始终没有跳的舞也让人想到了他们的青春时代。就是这样的魔法,三言两语,观众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青春幸福又普通的两个年轻人,相识,相恋,结婚,有了孩子,孩子长大上了战场,最后等到了死亡通知,于是两颗心都碎了。
铡刀升起暗示主角的死亡,奥托,安娜死在刀下,那个被唤醒了良知的警察在把两百多张卡片撒在街道上后,也饮弹自尽。他死前翻着那一沓卡片,喃喃说,“我是唯一一个看到所有卡片的人”,然后决绝地走向自己的结局。
三个良心未泯的小人物死了。
电影最伟大之处是告诉我们三个普通人的选择。希望无论在何种境地,我们也都可以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不是没的选择。
反映二战德国失败的影片很多了。元首从一个奥地利一战老兵成长成为大国元首,客观上来说,能力还是有的。比方说,电影反映的情况:
前期,元首让德国老百姓吃好穿好,有工作。街道一尘不染,秩序井井有条。
按照道理,德国老百姓应该感谢元首才对的。事实上,老百姓确实见面都喊了“害希特勒“。
可是,电影里反映出来,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很多人,都是”口里喊锅锅,手里掏家伙“的两面人啊。
典型的,就是电影的主角昆格尔(Quangel)夫妇二人。
昆格尔夫妇,从影片来看,衣食无忧,住着大house,有体面的工作。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也有人说他们属于底层人民。那要是德国的底层生活都如此,元首的功劳岂不是更了不起了。】
按理说,他们这样的家庭,属于制度的受益者,应该对元首感恩戴德才对嘛。这这夫妇二人的表现,实在是匪夷所思。
1、儿子牺牲了,这是为国捐躯了,这应该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啊,他们的身份也由普通的老百姓上升到了烈属的地位,他们应该高兴才对啊。可是,老两口居然高兴不起来,接着做出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非常的不理智。他们把儿子的生命看得比国家还重。他们难道不懂得”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吗?
有人说,这是因为两口子只有一个儿子,丧子之痛让他们丧失了理智。更有甚者,居然把矛头对准了独身子女政策,说,要是两口子身边还有一个孩子,估计就不会走极端了。
拜托,元首可没搞独身子女政策。你两口子生不出两个及以上来,怪自己生育能力不行嘛。。怪元首有屁用。再说,就算没打仗,你一个儿子在生活中万一跳楼啊、跳河啊、车祸啊,丧失了,你也怪元首?
再说,影片里,那位女邮递员的前夫,人家可是两个儿子都为国家上战场了的。
看看人家可爱的儿子:
克鲁格先生虽然是个流浪汉,但国家荣誉感很强啊,把儿子这张杀气腾腾的照片放在皮包里随身带。这是骄傲啊。且他严格遵照国家对犹太人的政策,跑去偷犹太老婆婆。虽然,按照政策,他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走进犹太老婆婆家进行教育的。但因为心里总觉得不好意思,才采取了跟犹太老婆婆背靠背的教育方式。这是照顾犹太老婆婆的面子好不好。
就这样一个坚定的国家政策的支持者,根正苗红的军属,居然被诬陷为发小卡片的,给枪杀了,还定性为畏罪自杀。【啊,元首啊,你的手下多么无能啊。】
2、影片里,这两口子居然对隔壁的犹太老婆子充满了同情。要知道,对犹太人的态度是国策。国家政策知道不?两口子的幸福生活,其实就来源于国家正确的政策。这其中就包括如何正确对待犹太人。但两口子居然跟政策对抗,阳奉阴违。【当然,影片里那个法官的行为更加令人发指,他身为堂堂体制内的国家公务人员,居然也国家政策搞两面手段,最后还逃脱了国家法律的制裁,哎,元首可惜了。】
3、因为独子为国捐躯了,居然意气用事,把矛头对准了国家的精英。
上校夫人,优雅得体、楚楚动人,安娜居然拿着国家政策,要求她出去劳动!人家直接说了:”你看我娇嫩的皮肤,不是干活的人。再说,我老公是上校,正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呢?“,”还有,要讲政策,我完全可以搞个病假之类的,不参加劳动。“,
上校夫人能够放安娜进门,然后直率的表达看法,已经很不错了。安娜居然觉得不公平。安娜这是假公济私啊,甚至于属于”低级黑“了。
难怪后来,跟安娜在一起工作的两个妇女都对安娜表达了不满:你眼瞎啊!快去道歉!
为啥要安娜道歉?安娜不是按照国家政策在严格执行吗?
但这两位也是德国千百万普通妇女的代表,她们都认为安娜对待上校夫人搞错了。那就真的是搞错了。
4、最后是滥发小卡片的问题。
我也不明白,元首的警察系统这么窝囊的吗?墙壁上那么密集的小卡片。还有目击者,居然就就是找不到他。不是昆格尔先生自己暴露,只怕这个案子要成为悬案啊。
当然,乱发小广告,不小卡片,下场也不好,两口子还是上了断头台。感觉处分还是重了点哈。正确的搞法,不是应该让他两口子,当众游街示众,口里还要喊”我们错了,元首伟大“吗?这样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要知道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容易,从思想上改造一个人,是很难的。
且,这样直接砍头,多少不能让人服气啊。典型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小警长埃舍里希先生。
埃舍里希警长出场在犹太老婆婆畏罪自杀时,那是的他面对老太婆的尸体,完全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明他看得多了。
可是,中间啊,被上级暴捶之后啊,虽然明明知道爱国的军属流浪汉克鲁格先生是无辜的,为了自保,还是亲手枪毙了他。但是,最后,当他得知昆格尔(Quangel)夫妇被砍头之后,怎么就良心发现,自杀了呢?
有人说他是被小卡片感化了。我觉得,理解错误了。
重点在于,昆格尔说他总共写了285张小卡片,而埃舍里希警长收到了267张卡片。表面上看,只有18张小卡片没有找到,应该算是成绩。但后来,埃舍里希警长回去一想,完蛋了。这不是”只有“18张没收回来,而是”还有“18张没有收回来的问题!看看上校如何审讯昆格尔的:
按照这个科学的审讯方法,昆格尔肯定也跟上校交代了卡片的总数。那么上校就会知道还有18张没有收回来。接下来,想想都知道,以上校雷厉风行的态度,肯定是要埃舍里希警长去把这18张找回来啊。这不相当于要自己去死吗?
埃舍里希警长想到了自己枪毙克鲁格时的情景:
警长知道克鲁格是冤枉的,且告诉他是党卫军要抓他,审讯他。克鲁格说,”要那样,我不如去死“。于是警长说,”你说得对。“,然后俩人来到河边,警长枪毙了克鲁格。整个过程,克鲁格都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反抗没用。
这里,轮到警长自己了。这18张小卡片,是基本上找不回来的。也就基本上相当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还不如自我了断罢了。
这才是警长自杀的原因。否则,整个影片,到最后警长突然自杀,太违和了,太突兀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
作为元首,面对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境外势力的围剿,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德国百姓,为了德意志民族,他采取了” 特別軍事行動 “。但是,大家都知道结果了。
堡垒往往是内部攻克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才是关键。
影片给我们好好的分析了元首的失败的全方位原因:
一、党卫军层面:这是元首的铁杆。
但是,做事鲁莽,不动脑筋。典型的就是党卫军上校。每次出来都让人不寒而栗,吓死个人。这样怎么能行呢?应该爱民如子啊,让老百姓感到安全才行,你这让老百姓看到害怕,不是在给元首抹黑吗?
二、政府层面:工作能力不行,两面人。
典型的就是警长和法官。
警长辖区内,长时间出现反动标语似的小卡片,且都在公共场所,还有人证物证,但就是找不到人。这能力是非常的差了。难怪被上校锤成这个样子的。我要是上校,我也生气。后来,居然因为害怕上校让他找那没有回收的18张卡片,放弃理想信念,畏罪自杀。
法官呢,表面上道貌岸然,私下里,居然隐匿犹太老婆婆,这是公然对抗公权力。这样的法官肯定是政法部门的害群之马,但到最后都没有清理出阶级队伍。
三、广大民众:这是大多数
以昆格尔(Quangel)夫妇和克鲁格夫妇为代表。但她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昆格尔夫妇的独子为国捐躯之后,俩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居然把矛头对准了元首,但行动又非常可笑,居然想通过发小卡片来抹黑元首的形象。可惜,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吃这一套,直接举报上缴。夫妻俩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而克鲁格夫妇确是非常的冤枉。克鲁格夫人是邮递员,负责把祖国胜利的战报送达千家万户,这是很光荣的职务。克鲁格先生虽然是流浪汉,但他给祖国贡献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党卫军。这是很骄傲的事情,但却被党卫军诬陷为发小卡片的,被”畏罪自杀“了。这多少让普通群众胆寒啊!
对待群众,肯定不能这样粗暴的。
比如,对待昆格尔夫妇,他俩其实犯错的是思想出了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挽救,弄个大卡车,把他俩带上高帽子,游街。口里还要不停的喊”我们错了,元首万岁!“,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挽救了他俩,也教育的广大的群众。如果那时候有电视,当然可以搞一个电视认罪。效果更佳。也可以让他俩继续写小卡片,然后挨家挨户去发送。卡片的内容当然是赞扬元首的。
再比如,对于克鲁格夫妇,前面确实是搞错了,那就应该给克鲁格先生平反。说明他是被昆格尔夫妇的小卡片害死的。现在是英雄,是军属,还要给补偿。这样,老百姓才安心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元首在国内的统治基础,党卫军、政府、群众,都不是很坚固,更不是铁板一块。这才是元首失败的根本原因。
最后,附上犹太老婆婆罗森塔尔夫人(rau Rosenthal)的情节:
【片长103分钟,英语】
又看了一遍,挺感慨的。
故事背景是纳粹德国时期的柏林。
某一天,住在公寓里的中年夫妇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信,其实是20出头的儿子战死在战场的阵亡通知。
从那一天起,夫妻俩的天,就塌了。
老婆崩溃了,丈夫一声不吭,把一块木头拿出来在那雕刻,渐渐雕成了儿子的模样。
丈夫在棺材加工厂工作(这是个隐喻),突然某天,政府来人,宣布德国的伟大复兴计划,几年后赶上英国,几年后赶上美国,然后说,你们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是的,多生产棺材,也是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结果,站在最后一排的丈夫,铁着脸,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遭到了呵斥。有人说他自私,说他不爱自己的国家。
他淡淡地说,还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儿子都奉献给国家了,更大的牺牲吗?
大家都沉默了。
不久以后,妻子发现,丈夫在写小卡片,全是不让说的话,什么希特勒是骗子,不要相信他,他会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然后在上班路上,他趁人不备,把小卡片放在角落里,被人发现,阅读。
数百张卡片,前前后后,一句句话真戳真相。
他用这种最微小的方式,最沉默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柏林孤影,Alone in Berlin?
很有深意。
因为他们是孤独的。
更多的德国人,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幻想之中。
片中一个镜头,丈夫走出公寓楼时,附近的小地痞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开心?伟大的德国马上就要复兴了,我们会变得比法国人还有钱,我们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人会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你为什么还不开心?
那天和几个人聊天,他说,For God’s sake,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啊!
我说,是,并不是所有的,但至少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不然,没有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纳粹能打遍欧洲十五年吗?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放入一粒沙!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本届最差 #柏林电影节#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