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何以解脱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这部片子以后萌发了去布达佩斯的念头,至少我是,渴望走在充满爱恋味道的街头,伫足于餐厅的门前,透过窗户仿佛能看到她端着盘子穿梭于餐桌间和她那双写满无尽故事的灰色眼睛。是的,我承认被她的优雅和美貌迷住了,正是这份过人的姿色使后面的故事显的那么的顺其自然,她轻易的俘获了钢琴师的心,也同时占有了餐厅老板的肉体。看似突兀却又饱含深意。
人是欲望的奴隶,一旦束缚无法挣脱。Ilona不想放弃任何一方,正如László所说的“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一是性灵,能填饱肚子的,和能饿坏肚子的 。”面对两个都能给她欲望的男人,她无法做出抉择,只能选择共存,也正是如此,最终她坠入了深渊。可以说,那两个深爱她的男人的死都是由她的贪恋所造成的,得到的不想放弃,一步步的妥协注定走向死亡。影片中的另一位男性Hans更是欲望的傀儡,三年前,当他见到美貌的Ilona时只是想娶她,三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Ilona问他是否有办成全德最大的贸易公司,他却回答因为没有你,这一切还未实现。一句简单的回答暴露了Hans被物质和金钱填满的内心,在他看来物质是衡量爱情的唯一标尺,获得佳人,是为了满足自己无底的欲望,得到现在是为了抓住更多。当Ilona最后一次恳求Hans救救László时,他早有预料,铅华洗尽佳人难留,纵然她躺在自己的身下,却不属于自己,心中的缪斯不会为了他做出任何牺牲,于是他也狠下了心。邪恶的原罪在一个法西斯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然而Hans的决定,也让他亲手写下了自己最后的结局。
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只有两种结果:自力更生,无限风光抑或是依靠男人取得生存之道,Ilona选择了后者,不幸与幸运的是,坎坷的过程让她的人生充满风险和刺激,为了两个深爱的男人,她放下了自己的尊严,赤裸裸的暴露在了一台被欲望驱使的机器前。可有一点确定的是,当她年至耄耋,轻哼着那段熟悉的旋律之时,这经历的一切对她来说是确定不必后悔的。她已得到了别人所无法体会的情感,最后去往何处也已不重要。至于那两个为尊严而死的男人?let them go只有活着才能有为美好生活争取的权利。
至此本文也有点与我的初衷有所偏离。每个人的活法都有所不同,死亦或生是每个人的权利,爱与不爱是每个人的决定。满足欲望必须做出牺牲,相信Hans不会是最后一个因《Gloomy Sunday》而解脱的人。
2 ) 一饮而尽千古愁
镜头滑过布达佩斯上空,前方山后落霞的余晖,撒在多瑙河宽阔的河面上。又一幅异国「晚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将我们的心绪带到匈牙利幽古沉郁的浪漫气息中,不能自拔。
这时候音乐响起,而音乐不再落下。一袭蓝衣的布达佩斯美女,美得让你不能自持,让你不禁突发幽思,怀想当年与大汉王朝作战的匈奴王公,是否也有这般秀雅的嫔妃,他们又为何远涉万里,来到这东西方交融的多瑙河畔,给后代留下如此绮丽哀怨的故事。
一直与特吕福的《祖与占》悭缘一面,不想在《布达佩斯之恋》,找到了三人共恋的影子。一位弹一手好钢琴的旷世奇才,一位不脱犹太人精明本色的餐馆主人,还有一位就是那迷人、古雅的匈奴嫔妃之后。犹太餐馆主不愿失去匈奴美女,宁愿与钢琴奇才共享一妻,而维系三人这段不伦恋情的,竟是那段你我自小都听说过却无缘入耳的杀人恋曲——《忧郁的星期天》。
《忧郁的星期天》果真能杀人,然而你我并不明白个中原因到底为何。直到当年那痴情的德国小伙儿变身纳粹军官,成为欺人太甚的命运主宰,我们才了解原来这曲子竟然——事关尊严。钢琴奇才不堪受辱,宁愿选择离开,离开他心爱的匈奴公主,离开人世。犹太餐馆主忍辱不成,终于悟得真章,可惜为时已晚,无法逃脱被送上烟囱的命运。
数十年后,多瑙河流淌的柔波依旧,一泓歌声,一双嶙峋素手,德国公司总裁轰然栽倒,「嘭」的一声轻响,香槟开启,复仇完成,银幕上闪出那个熟悉的身影。《忧郁的星期天》再度响起,这一次,却不再是钢琴,而是Sarah Brightman的天籁之音......
「有哪一个国家比匈牙利更切合Melancholy这个字?
选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站在横流布达佩斯的多瑙河大桥,面向东方,一仰饮而千古的天地黯,方会点滴在心头。」
3 ) 一首关于爱与死的歌
据说有一首歌叫“黑色星期天”,这首歌使得许多听过了它的人自杀。
我买下那张片子的时候,封面上写着“布达佩斯特之恋” -- IT男说:“你不是早买过了吗” -- 人家还以为是“布拉格之恋”呢。(被翻译为“某某城市之恋”的电影好像太多了。。。)
其实这个片子里最打动我的还是里面的音乐。电影音乐常常是大杂烩,融合了流行、古典、爵士。。。许多元素。这个电影也是如此,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爵士音乐带给我的突兀之感。可是我能说什么呢? 纵然如此那些音乐还是非常耐听,纵然突兀。
电影中的女主角Ilona极美,清亮的眼眸,弯弯的嘴角,一种混合了天真、坦率和世俗的美,一种别的女子都会嫉妒的美。可是我不理解,什么使两个男人,两个有“尊严”的男人,竟然甘心分享同一个自己深爱的女人?影片中常常提及尊严,可是我并没有发现一个能够说服我的解释。也许,这个故事的作者野心太大了,他想要说太多的东西,讲太多的故事,于是,自圆其说成了难题。
这个片子里包括了:
1。“黑色星期天”这首歌如何诞生的故事
2。二战期间匈牙利人民在纳粹统治下努力生存的故事
3。“亲情与爱情”、“富有与英俊”如何并存的故事
4。一个德国青年从一只羊成长为一只狼,然后活到七八十岁才不明不白地死了的故事
我从头看到尾,打算搞清楚这个片子究竟想说什么?结果我还是没明白。(电影的标题是“一首关于爱与死的歌”。可是这个故事呢?一个关于恨与死的故事?)
罢罢罢,还是享受一下片子里的音乐来得容易呢。真的是好音乐!
4 ) 转 关于孩子的父亲
我觉的是酒店老板的
下面给出我的考证理由:
1.在Hans多年后回到布达佩斯,他还没走近餐厅时,他跟那个长大了的孩子的对话:
Hans:我对萨保先生还记忆犹新呢~
孩子:真可惜我没有这种记忆。
我想,一个孩子能最值得在一生惋惜的,大概就是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生身之父吧。更何况,当Hans提及萨保的时候,那个孩子的嘴角在轻蔑定的上扬,显然是做出了对于自己生父要由Hans这种人来评说的不屑。
2.孩子的相貌说
从导演对细节的刻画来看,我相信,那个演孩子演员的相貌是值得考证的。
很多人说孩子是Hans的是根据头发的颜色,但我看了几遍影片,可以确信,这孩子的头发是深棕色的,像他妈妈。况且,外国人的发色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像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年轻的时候是梦露那样的白金色头发,不过生完孩子后就变成了浅浅的棕色了。另外一点是,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是黑色头发的,也有金色头发的。所以说,头发的颜色并不能作为考证孩子是谁的的有力依据。
第二,有人说,孩子长得浓眉大眼的,比拉西楼漂亮很多啊,而且眼睛有点儿像年轻时代的Hans。不过我回看的时候,发现Hans的眼睛是长的,而孩子的眼睛是圆的,圆眼睛的在三个人里面,就只有拉西楼了啊。而且,大家都忘记了孩子的妈妈是那样的倾国倾城的美丽天使啊!孩子自然会遗传到妈妈的优良基因,长得比他爸爸拉西楼要好看些啊。
3.关于那个呕吐的问题
很多人都说,女主唱完歌之后是在呕吐,可是据我看来,她只是用手撑着梳妆台在喘息着,平复着自己首次在公众面前唱歌的心情,以及对的德国人暴力压迫的不平之感。而且吐过之后的人,一定要用水漱口吧?可是,我并没有在这个所谓的呕吐场景中,见到水,女主的嘴角也没有水啊,所以我想大家误会了,这个场景应该不是呕吐。
4.时间轴
在女主和钢琴家唱歌之前,女主去见Hans,想帮拉西楼弄一个通行证。结果一出来,钢琴家指责女主说:见他用了57分钟啊,两个男人都不能满足你么?女主想吻他都被他拒绝了,可见,不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性爱了。如果说是更早之前的,那女主的肚子不可能在后来才大起来吧。所以,可以轻易的排除是钢琴家的孩子。
再看,在钢琴家死后一段时间之后,女主跟拉西楼又一起在浴缸里了啊,而且女主的面容略感疲惫(显然是ML之后了吧)。而拉西楼说要去看土豆怎么样的时候,是带着满足的幸福微笑的啊。
在拉西楼被捕的第二天,女主就又跟Hans发生了关系,可见,在拉西楼跟汉斯上,时间相差的并不大,所以大家争论的焦点,也就放在了这俩人的身上。
5.孩子的天赋
这孩子很擅长经营餐厅啊,看到他在那儿一背手,我觉得很有拉西楼的感觉,当然,Hans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所以,很难说这天赋是来自于他们中的哪一个。所以,我觉得光看孩子经营餐厅,是看不出来问题的。
6.女主的墓前表白
女主在钢琴家的墓前说了很多,最后的一句话是,汉斯维克已经死了。由此,我猜测,女主本来对于Hans的印象其实就是个猛追她的小青年,而在他成为纳粹后的的种种行径下,印象变了,她用一句Hans死了,来结束纳粹时期的不美好记忆。那么这个孩子,自然是象征着生活的新开始,在哪儿开始呢?女主说过,今天餐厅开始营业了,自然是在她和拉西楼共同记忆的餐厅之下开始的,那孩子是谁的,还用问么?!
7.最后孩子杀Hans
我觉得可以看成是协助妈妈,继承爸爸说的要有尊严的复仇,去杀死他们共同的敌人。
当然,以上的考证也有很多站不住脚的位置,还望高人指证....
5 ) 爱,与尊严有关
爱上《布达佩斯之恋》这出电影!
故事发生在二战前,一个餐厅的老板、一个落魄的作曲家及钢琴家、一个德国军官,三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男人都爱上了同一个美丽的女人,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如果把这出戏简单的看成是四角恋爱的话,未免过于低估了导演的水平。虽然与风月相关,但电影之意决不仅在风月。
电影由始至终都贯穿着那首“Gloomy Sunday”,忧伤的乐曲仿佛也带来了宿命的肃杀,沉浸在其中的人似乎都逃脱不了自杀的命运。直至餐厅老板在战争中决定离开的时候才悟出其中真意。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餐厅老板沙宝所说“静待着洪水的过去”,虽然不能逃脱犹太人在集中营被折磨迫害的宿命,但他在其中看到了希望;自杀的作曲家为了爱国的尊严在被迫为德国军官演奏了“忧郁的星期天”后黯然扣动了手枪的板机;德国军官汉斯在战争中打着帮助犹太人的旗号,昧着良心为自己敛财,在把自己苦求不得的美女骗上床后,甚至不肯浪费一纸公文把救命恩人沙宝救出牢笼,而是眼睁睁地看着他踏上了去集中营的征程。
纠缠着匈牙利人民的战争的苦痛及失去两位挚爱的悲痛,伊莲娜是唯一静着洪水过去的人,她曾经拥有着两位匈牙利男人的爱和平幸福地生活着,但是为了一位德国男人的爱,她痛失了前两者。她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报复的时机。
编剧中段用很大篇幅描绘了战争中人们的生活和爱情,在开头的倒叙和结尾的着墨很少,但是却是这简单的笔墨为观众勾画了一幅匈牙利人民抗争法西斯侵略的雄伟图画。
片中没有残忍的战争场面,只有凄美的爱情;片中没有频繁的枪炮声,只有幽美的钢琴曲。但足以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震撼。
爱,与尊严有关。
(觉得郁闷的是:为什么中国的若干代导演就拍不出这样的好片子来呢?)
6 ) 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
看《布达佩斯之恋》是在下着雨的星期天下午,天色阴沉的有些忧郁,恰如电影里那支甜蜜而又悲伤的《gloomy Sunday》。只是,黑色已经过去,我还无法洒脱地选择自杀,即使,那是一种救赎。
有人说过,音乐是心灵最直接的艺术。突然便想到那个关于狄奥尼索斯的故事,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原始宗教崇拜仪式,成为了世世代代艺术的源头。《gloomy Sunday》在影片中无疑便是酒神的化身,那些在悠扬的旋律里,自杀的人们,不过找到了一种纵情的方式,无论他们从曲子里得到了什么讯号,他们的自杀都是对肉体的一种解放与救赎,他们在音乐里顿悟到了所要追寻的生的本意,勇敢寻找肉体与灵魂的不脱节。正如总是坐在餐馆里独自一人画着伊诺娜小姐的男人,他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把笔头转向了拉西楼和安得拉许,将他们作为整体画在了同一张纸上。他说“曲子很美……非常感谢,我得走了。”作为一个孤独而专注的人,他不自知的落寞与渴求的欲望混杂的潜伏在身体的深处,他似乎一直在找寻着什么,又一直在等待着什么。那优美而沉郁的旋律,唤醒了他身体里沉睡的意识,他聆听到自我的呼唤,安然的选择终结生命,选择生的结束,这种结束等于解脱与不妥协,也等于最好的自我保全,保全一份自我的完善、美好。
三角的恋爱关系,始终是人们对于这部片子所津津乐道的方面,而在其中,似乎隐藏着导演关于人的本质的某种探究。拉西楼在菜场曾如此对伊诺娜说过这样一段蕴意丰富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二是性灵,能填饱肚子和能饿坏肚子的。”是的,在这场非常规的爱情中,拉西楼,是肉体,他能使伊诺娜填饱肚子,获得身体上的快感,而安得拉许,这个初次上班时连一套好西装也买不起的男人,无疑便是性灵,他有好的音乐,能指向心灵最隐秘的境地。伊诺娜呢?她如同徘徊在岔路口的我们,只是很少有人可以像她一般幸运,在灵与肉之间,巧妙的获得某种愉悦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所必须的条件是,三者的相互妥协与退让——即自我对自我的妥协,肉体对灵魂的妥协以及灵魂对肉体的让步。
这种微妙的平衡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与生俱来的存在。三人之间也是有过十分激烈的争吵。两个男人由相互抵触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指责伊诺娜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时,伊诺娜也明显感受到了这种看似应当满足的一箭双雕给自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疼痛,想要安抚好两个男人,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毕竟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或许,更是心力交瘁。
拉西楼与安得拉许的同床共眠,使两个宿醉的男人突然发现,他们原来是统一在一个身体里的两个部分,彼此交融,不可分割,拉西楼收回了昨夜无法隐藏的不满中要解雇安得拉许的话语,一句“安得拉许,你又被重新雇用了。”深意无穷。
次日,两个穿着一模一样西装的男子,走向那个他们共同深爱的女人——伊诺娜,她正在铺着餐馆的桌布,准备新的一天的营业,这种开始的意象也似乎暗指了三人的重归于好。他们向她道歉,她说“不,这都是我的错。”一句气话也是一句真理,疼痛的根源是对美好的期望,美貌的伊诺娜无论是对于拉西楼还是安得拉许或餐馆里其他过往的客人,都是期望的化身,美好的象征。而人只有离开了对期望的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内心平静。所以,她说出了统统分手来解决痛苦的话语。但是,离开了这种内心的信仰,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快乐与不快乐也都毫无意义可言。然而,无论肉体与灵魂会有怎样激烈的打架,他们都还是无法逃脱对期望的需要,他们不能放手。相同,若是这种期望离开了两者,也同样无所谓存在了。于是,他们三者妥协了。或许真的,没有比和平共处更好的选择了。在那个阳光异常明媚的日子里,伊诺娜趟在草坪上,伸开双手,拉西楼和安得拉许一一左右躺下,三个人环抱在一起,幸福触手可及。
安得拉许的死,是在听见伊诺娜的歌声以后,那是在法西斯的大军闯进了宁静的布达佩斯后。曾因求爱被伊诺娜拒绝,跳河自杀而被拉西楼救起的青年汉斯,以法西斯上校的身份重回这片土地,重回拉西楼的餐厅。他让拉西楼讲个笑话,语气里尽是嘲讽与一种居高者的自命不凡。拉西楼尴尬的表情里已然写满了忍辱负重,他不顾生命地讲了那个著名的关于“哪只眼睛是假的”的笑话、显山露水而又含沙射影的说出了心里长久以来积蓄的不满,对人性丧尽的法西斯的痛恨。安得拉许目睹了这一切,所以,当汉斯要求他弹奏《gloomy Sunday》时,他拒绝了。这种无声的反抗,不仅是对法西斯的反抗,更是对世俗约束的一种挣扎。法西斯在片中其实代表的就是这个世界太多潜在的不合理的却必须去遵从的规则,对或错对于它们而言从来都不具备任何的效力,人只能遵守并顺从,否则必会受到惩罚。拉西楼、安得拉许与伊诺娜三者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对世俗效力的破坏,他们遭遇此后悲剧的一切,冥冥中其实早已写好。
伊诺娜为救安得拉许,拿起乐谱,唱起了填上词的《gloomy Sunday》,这个说过只会在自己孤身一人时才唱歌的女子,为他破了例,在众人面前唱起了歌,他想听她唱歌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却是出于一种对世俗的妥协。那种无奈深深的刺激了安得拉许,他突然明白,美好的期望如若要成为现实,注定是要先被现实强奸。他选择了自杀,在那一刻,他所苦苦寻觅的自己所谱的“死亡之歌”里传达出来的讯息终于清楚的展现在他的面前。
灵魂死了,肉体也不可能独自存在,拉西楼对自己命运始终是自知的,他想自杀而未及,世俗就是要让人看到不守规则的后果。
有人说是汉斯杀死了拉西楼,从剧情上讲确实不错,作为最被世俗认同的人物(影片结尾时新闻播报员高度评价了汉斯,称他在法西斯最黑暗的时光拯救了无数犹太人,而实际上他不过是发战争财,以钱换命),汉斯向伊诺娜求婚时许下的诺言是,因为你,我要建全德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始终是世俗最大的前进动机。他重返布达佩斯时,伊诺娜曾问他,你的公司建成了吗,他说,没有你,我建不成。其实,伊诺娜也是汉斯的期望,或许更确切的讲,是欲望。而那个进出口公司不过是欲望的承载和表现形式。欲望消失了,他的外在自然也就不可能继续独立支撑。
伊诺娜的第二次妥协是以身体交换拉西楼的性命。然而,这种妥协让汉斯更加看到了他的欲望的不可达成性,他真正明白了,他心里的缪斯女神,从来不属于他,他威逼利诱想要得到而不可得的女人,却肯为了别的男人,牺牲自己的准则与信仰,这对于他,才是致命的打击。世俗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汉斯掌控不了伊诺娜的爱情,但是他可以掌控拉西楼的生死,他的不救不过自然而然。
影片结尾时,伊诺娜用当年安得拉许和拉西楼准备用来自杀的毒药毒死了已是事业有成的汉斯。更为可笑的是,与他携手白头的妻子,在他倒下去时,干得第一件事,竟然是去拾拣被丈夫拉扯掉的珍珠。世俗终于败给了人心里的美好。或许,这终究只能算是导演的一片好心。然而无论怎样,我还是愿意固执的相信,抱有美好期望的人终是能邂逅心里的一片海洋。
廖一梅在《恋爱中的犀牛》里这样写到,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拉西楼和安得拉许,以及那些领悟了《gloomy Sunday》真谛的人,一定也会在黑暗中,微笑着说,爱她,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
让人抑郁自杀的不是那首《黑色星期天》,而是那个乌云密布的时代。
很棒,音乐情爱风光权诈人性鸩杀都有一点。原来匈京那么美,老城拍出的老片感觉,曼妙,像怒海中的罗马街头。开头三人行有些乱,对琴郎和匈版李羚还颇有看法,后来见他们相处无间也就释然。德弁真极品啊,算计得比犹太店主还精,敛财之余还预留战后名节,不图报答还断送恩公性命。可惜恶棍古来总寿延。
餐厅老板和老板娘之间的感情方式真是自然:“看来他很留恋你”,“我好像也有这么一点感觉”,老板娘毫不掩饰她爱上了钢琴师,老板也不阻挠,而是自己先上路回家,“这样你也容易下决心,我这里的事不必在意,我总在说,人都是自由的”。那是怎样的一首曲子,简直是在述说一件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但从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搞文艺的就想自己解脱自己死,,而犹太人的整个人格魅力是完全的把我给震住了,,也就是说搞文艺的也就只有去死菜会比较美一点,,而理性的人会让我更着迷啊,,又是一部赚掉我不少眼泪的好电影啊,,虽然那结尾有点不太喜欢,,
1.常看欧美爱情片,三观容易碎。战时也不忘穿蓝裙买鲜花的美女可以让数个男的神魂颠倒,无怨无悔,而且全片就她善终,让我说什么好2.一直好奇听《Gloomy Sunday》自杀的人是什么心理,直到看了豆友的解释:“正常死亡和自杀的区别是:前者是和过去永别。后者是和未来永别。”从恍然中了悟一切皆是命运
餐厅老板代表物质,钢琴师代表爱情,德军军官代表权力,这故事其实挺女权的,把片中角色性别调换一下,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赞誉了。全片里只记住了一个Hans,非常复杂矛盾的一个角色,拍他的正面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拍他的反面就变成了本片里“狡诈”的纳粹党。
这故事似曾相识,卖烧饼的变成开餐馆的,打虎的变成弹琴的,西门大官人变成纳粹大官人,“洋版潘金莲”依旧风骚,最后一招儿还是下毒。
囧片,玩3P还玩得这么纯情,真是服了。一瓶毒药珍藏50年,终于等来了杀夫仇人并且把他放倒,我真的很不HD地笑了。本来写一篇评论的,想想还是算了,3P这样的字眼有碍观瞻。
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一是性灵,能填饱肚子的,和能饿坏肚子的
很不错!故事编排的好,女主角巨美~~
人物也美,风景也美,音乐也美,故事也美。到最后君子报仇已经不是有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了,只是为了履行君子协定而已。有些人,双手沾满血,内心鄙琐,就是不该让他享有寿终正寝。#最后一幕导演不舍让我们看到老去女主角的脸,真好#
女主角惊为天人
剧本有硬伤,如钢琴家为什么死?我觉得由幸福到绝望这个转折太快了,几乎没有什么铺垫去表现他的心理变化。所以显得很表面化,让“尊严”的思想内涵变成了随着四角恋而顺带兜售的商品。
赞美女性最好的片子,然而又恰恰不是女性主义的
《忧郁星期天》从此成为我的致命伤。
其实我觉得这片相当女权
女主角一定是个内心无比强大的女人。。。两个同时爱上同一个女人的男人要如何才能如此温情对望。。。正如那句:洪水之后你会留下。。
印象最深的是餐厅老板说的一句话“既然不能独自享用,那我宁愿分享,也不愿意失去。”伊莲娜对餐厅老板的感情是亲情,对钢琴师才是爱情,而三个人相互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情感,可是却能够和谐、从容相对。
怎样才能忍受同时拥有两个
亲爱的,也许洪水过后只有你能活下来...拉斯罗眼睁睁看着曾被他救过一命的汉斯出于金钱的目的救走犹太教授,不得不登上通往集中营的列车时的眼神堪称经典。